Oscillation|Note 03:听见≠理解

策展中的声音采样与感知政治

在 Small Gallery 的前院、屋内与花园之间,我们记录下了一些微小的声音:草丛摇动的风声、枝头传来的鸟鸣、窗前摇曳的风铃声……它们不张扬,也不难捕捉,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与空间一同存在。

这些声音将作为本文的一部分,你可以带上耳机,边听边读,在自己所处空间里重构一个 Oscillation 的感知片段。

听觉,作为策展语言:不是补充,不是背景,而是一种正在发生的共振。

在当代展览中,视觉几乎总是感知的默认入口:我们拍摄、构图、布展……无一不是在组织观看。然而这一期,我们想谈谈另一种感知方式——听觉,一种长期被边缘化、被认为是“附属”的知觉路径。

听觉是一种背景,还是觉知?

视觉的逻辑往往是清晰、快速、可控的,因此也常被赋予了权威性的主导地位。但听觉并不遵循这种逻辑。声音是流动的,它在空间中弥散、遮蔽、穿透,无法被框架,也不能被“布置”。它的存在更多时候是“背景”——被人无视,却始终在场。正如声音哲学家 Salomé Voegelin 在Listening to Noise and Silence中写道:“The visual object is the permanence of melancholia and history. Sound by contrast is the permanence of production that uses the permanence of the monument and discards it by gliding over its form to produce its own formless shape.”[1](视觉对象是忧郁与历史的持存;而相较之下,声音则是生产性的持存,它利用纪念碑式的稳定性,却在掠过其形式之后,将其抛弃,从而生成自身无形的形态。)这一观念是对感知关系的重新设定——不是凝视或再现,而是一种生成性的穿行与介入。在 Small Gallery 的采样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声音不是用来被记录的”。它在我们举起麦克风之前就已经在发生,也在我们按下结束键之后继续存在。我们无法“采集”风声或鸟鸣的全部,只能在它们之中逗留。而我们的声音采样也不是对材料的占有,而是一次策展语言的练习——一种向空间屈服的练习,一种慢的觉知练习。

策展如何听见?

听觉经验提供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感。它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没有“观看点”或“导览路线”。你无法“看完”一段风声,只能在它之中沉浸、漂流。这种特质,使声音天然地抗拒被观看、被说明、被归档。声音理论家 Christoph Cox 提出“物质振动”(material vibration)的概念,强调声音并非只是承载意义的媒介,而是一种存在本身的运动方式。在Realism Materialism Art一书中提到“Cox opts for a sound art that runs parallel to and sometimes diverges from Conceptual Art on which contemporary art is largely based. Sound’s existence independent of objects affirms an ontology of flux, he argues: sonic changes ‘happen,’ regardless of objects. These changes are called events or effects, in analogy with sound effects.”[2](Cox 倾向于一种与观念艺术并行、有时也偏离其路线的声音艺术形式。他认为,声音独立于物体而存在,这种存在确认了一种“流动的本体论”:声音的变化是“发生的”事件,无需依赖物体。这些变化本身即是一种“事件”或“效应”,正如我们所理解的“声音特效”那样。)

在这个语境下,声音并不服务于物的轮廓或意义的传递,它自身就是世界在持续变化中的“效应”之一。这种不断发生、不可捕捉、游移中的特性,也提示我们——在策展中,声音并不是要“发给谁听”,而是一种在共振中发生的状态。它是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感应,是关系的回响。

如今我们所面对的视觉霸权,并不只是“看得太多”,而在于“看”几乎主导了所有感知的组织方式。当一切都必须“被看见”才能“被理解”,其他感官就被默认退位:听觉、嗅觉、触觉成了“背景”,而声音,往往是最先被忽略的那一个。但我们并不想否定视觉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这一次策展练习,探索感官之间更平衡的关系:不是用视觉去统摄其他感知,而是试图在“退出观看”的过程中,重新激活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其他通道。

在这个过程中,听觉经验与我们展览所基于的 Animism(万物有灵)方法论自然地重合了——如果说视觉倾向于将事物“对象化”,以距离、图像和秩序来控制认知,那么听觉则更贴近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我们无法“凝视”声音,只能被它包围、被它穿过。声音是一种穿透性的感知,它不是让你观看它,而是邀请你与它共处。这正是我们希望 Oscillation 所生成的状态:不是观看一个展览,而是在展览之中。

因此,我们决定在展览现场不设置任何墙面前言或文字说明——而声音,则将构成我们设想中的“空间气候”之一:像空气、像温度、像时间流动的长音。它不主张意义,也不渴望中心,只是持续地,与空间共振着。

在展览发生之前,我们邀请你在此刻,戴上耳机,聆听声音片段。这些来自现场的风声、鸟鸣与风铃,是我们策展方法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1] Salomé Voegelin, Listening to Noise and Silence: Towards a Philosophy of Sound Art (New York: Continuum, 2010), p. 3.

[2] Christoph Cox, ‘Sonic Thought’, in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ed. by Robin Mackay and Armen Avanessian (Berlin: Sternberg Press, 2014), pp. 153–64 (p. 153).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